中国企业出海浪潮,如何打造强本地化体验?

 

你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翻译团队



目录:

1、本地化和翻译的区别

2、本地化的形成

3、复合型本地化翻译人才依然稀缺

4、常见本地化翻译困境和概括

 

“本地化”和“翻译”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流程上,本地化翻译是本地化的一个环节。

 

本地化用成语可以表达为:入乡随俗、因地制宜,这是把一个产品或服务完全的进行目标市场文化习惯适配的过程,包括翻译、设计、色彩、字体大小、阅读习惯、用词用语规范、符合法律法规等等。这个过程需要一整个本地化团队的支持,包括翻译人员、本地化专家、本地化测试人员等等。

 

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组建专属的本地化团队,其他中小厂商往往选择外包给本地化供应商。而目前国内市场对于翻译的重视程度较有限,存在较大的信息壁垒,加上今年AI旋风式的热度,造成市面上出现一种错觉:AI可以做好翻译本地化工作,不再需要人工翻译。

 

事实上本地化翻译是非常考验译员本人的双重乃至多种文化的适应程度,目前AI翻译的纯熟程度,并不能够完全承接起整个项目的本地化。AI助力翻译是趋势,但项目的顺利交付上线是必须,如果AI的本地化翻译不够地道,后期需要返工的时间和成本,也许更让开发团队一个头两个大。多方综合比对总归是好方法,联系我们,获取专属于您的翻译本地化报价。

 

本地化的形成

 

国际本地化行业的正式形成,起始于1990年总部位于瑞士的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的成立。而我国本地化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萌芽,与全球本地化行业几乎同步发展;1995年到2002年,国内本土化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本地化公司;2003至2004年前后,国内本地化行业经历“分水岭”,本地化公司向外包服务商和多语本地化服务商转型。 [1]

目前,本地化翻译的人才储备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7年,翻译专业才正式进入我国的大学校园,2011年,中国首部语言服务行业规范——《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在北京发布,我国的本地化翻译行业规范诞生仅仅十余年。再加上我国企业出海方兴未艾,职业的需求和标准还处在动荡变化之中,本地化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在与市场进行“磨合”。[2] [1][2]来源于崔启亮(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复合型本地化翻译人才依然匮乏

 

中国翻译协会《2022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翻译服务人员已达538万,翻译服务机构企业专职翻译人员约为98万,翻译人才队伍增长幅度较大,但高素质、专业化中译外人才以及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依然匮乏。

 

复语复合型人才一般指具有两门或多门外语 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掌握某个或多个人文学 科、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 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简而言之:多面手,会说多种语言并且掌握多种专业知识的人才。

 

语言基本能力和行业背景过关,还不一定能够满足复杂的市场需求,口音更是一大关。例如去年我们公司合作的项目:中印尼合作经贸交流会和中阿(阿联酋)经贸合作交流会。会议全程中英同传由我司提供,现场的英文本地口音比较重,这很考验同传译员的水平。

 

随着市场回暖,展会论坛的数量都会增多,助力语言沟通和经济发展,搭建好沟通的桥梁,我们翻译本地化公司始终准备着。

 

常见本地化翻译困境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了财力雄厚的头部大厂可以培养自己的完整本地化翻译团队之外,大多数出海企业的本地化翻译选择外包模式,但外包模式常见的问题包括人力构成混杂、沟通协调困难、利润层层盘剥、流程周期过长等弊病。

 

为走出困境,昆仲翻译一直坚持提供一站式服务。除了强大的全球30000+译员作资源背景,以及230+语种可翻译的覆盖面之广,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并付诸于行动的是:保证沟通及时和顺畅。最佳状态是做到完美嵌入客户的团队之中,像一个移动充电宝,即刻提供所需的翻译本地化能量。

 

做到这一切,需要充分的前期工作,包括术语库统一、对相关行业的深刻研究和成功案例、翻译资源的适配安排、保证项目高质和及时交付等等。

 

 

目前为止,我们的全球企业客户超过5000家,服务项目超过20000个,客户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昆仲翻译提供24小时全天候响应,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翻译需求,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用户体验。

 

即刻联系我们获取属于您的翻译本地化指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Fill out this field
Fill out this field
请输入有效的电子邮箱地址。
You need to agree with the terms to proceed